南昌大學附屬中學is
南昌大學附屬中學依托學校辦在大學裏的優勢,校園數字化建設起步較早,學校早就實現了學生人手一張校園卡。2008年,學校爲了記載學生考勤情況,從超市購物實行商品條形碼結算得到啓發,在每個學生的校園卡上都貼上條形碼。“條形碼工程”讓學校的考勤更爲真實、客觀。“我們更進一步思考,能否通過網絡,把學生的名單輸入,以後不管哪個部門要用,不管舉辦什麽活動,只要打開電腦點擊一下就行了,從而實現資源共享。”校長黃偉民向記者介紹了學校建設IS平台的背景。
從2008年開始,學校就啓動IS平台建設。黃偉民自豪地說:“我們的IS平台系統完全是自主研發的,因而更切合學校的教育教學實際,便于在使用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學校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胡川頁在學校會議室和IS平台監控中心,一邊演示平台各項功能,一邊介紹說:“我們打造的信息服務平台,以IS平台爲支撐,引進交互式電子白板,兼容計算機、投影設備和錄播設備,構建現代化課堂,應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最大程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塊白板撐起一個新時代
踏著上課的鈴聲,化學教師陳歡來到教室。這節課她講授的內容是“有毒的氣體”。只見她打開講台上的電腦,黑板中的電子白板開始播放一段有關廣西柳州市冶煉廠發生氯氣泄漏事故的視頻,畫面把學生深深吸引住了。
交互式電子白板就是一塊白色的正方形電子顯示屏,鑲嵌在黑板中,大約占據黑板三分之二的位置。陳歡對IS平台爲教學帶來的好處贊不絕口:“我講這堂課,利用IS平台播放相關的新聞視頻,學生既不會受到有毒氣體的侵害,又能夠了解到有毒氣體的特點,拓展了教學內容,把課堂和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
記者隨堂分別聽了地理教師黎益明和化學教師甘雲萍的兩堂課,他們在教學中運用IS平台來組織教學都可謂得心應手。語文教師黃金富也說:“我在上《林黛玉進賈府》課時,從互聯網上下載了電視劇《紅樓夢》片段,先在班上播放,然後再講,感覺教學效果特別好。我還利用IS平台的拍攝功能,把作文講評課上活了。”
從黑板到電子白板,結束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份講義的教學模式,但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由黑到白的顔色改變,而是教學手段的一次深刻革命。IS平台不僅帶來了教學方式的改變,而且有效拓展了教育資源。IS平台還有“課堂實錄”功能,打開實錄系統後,從教師、學生、黑板三個角度進行課堂錄像拍攝,而且有跟蹤錄像的功能。比如,教師在講課時從這個學生身邊走到那個學生身邊,攝像頭會自動跟蹤拍攝。有了“課堂實錄”功能,教師的教研更有針對性了。
頁:
[1]